医院概况
Hospital summary来源:未知门诊时间:8:00——17:30发布时间:2016-05-31 01:46
在线咨询
婴儿血管瘤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和各系统的各个脏器。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这些听来有点陌生的名词究竟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它们为何会“盯”上婴儿这个特殊的群体呢?本刊特别邀约鄂州中医血管瘤专科医院的专家为我们列举了婴儿血管瘤的五大“较”状。
婴儿草莓状血管瘤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良性肿瘤,新生儿血管瘤的发病率在3%-8%左右,草莓状血管瘤占整个血管瘤发病率的30%。大量研究表明,环境因素、饮食因素如辐射、空气污染、激素食品等是婴儿血管瘤发病的主要诱因。资料表明,婴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和雌二醇水平增高有关,妊娠时大量的食用人工饲养动植物、海产品等,婴儿患血管瘤是正常对照的2-3倍。
鄂州市血管瘤医院小儿血管瘤专家汪文杰指出,草莓状血管瘤的医治已从传统的手术医治发展到核素个体化医治,整个医治过程痛苦小、不易疤痕、创伤小、小,疗效。草莓状血管瘤面积可大可小,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病,在孩子生下来或生下来不久即可发病,一部分刚开始发病即为红色片状,一部分刚开始发现为一个或几个大小不等的红点状,随着时间的增加,红点融合到一起呈片状。红色突出正常皮肤为草莓状血管瘤的主要症状,起初家长多不重视,以蚊虫叮咬处理。红点超过2周仍无消退的症状,反而面积扩大,应警惕草莓状血管瘤的可能。
蔓状血管瘤相比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少见,但是其危害不容忽视。因为这种血管瘤在过去医治效果极差,而且蔓状血管瘤是包含有动脉和静脉吻合的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早期症状不明显,稍有异常颜色和包块等表现出来。鄂州中医血管瘤专科医院血管瘤专家刘选刚指出,蔓状血管瘤侵犯皮肤可发生局部溃疡,经常出血感染,溃疡长期不愈合。因为动脉短路,含有氧气及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液不经过蔓状血管瘤病变处表面皮肤微循环,直接流入静脉回到体循环中,蔓状血管瘤病变处皮肤得不到正常微循环供应营养物质,致使局部皮肤组织营养障碍,发生退化坏死,而产生溃疡出血,长期不愈合。婴儿头皮下的蔓状血管路往往发展很快,可侵犯破坏颅骨外板障静脉,并可与颅骨内静脉连接。故应及早医治。
婴儿海绵状血管瘤由于不痛不痒、皮肤表面也没有异常的颜色表现,因此早期容易被漏诊和误诊 。海绵状血管瘤有两种情况: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而不波及皮肤者,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
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四肢、躯干次之。除常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外,偶见于粘膜下,也可发生在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内。上、下颌骨的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虽不高,但应予重视,有时因拔除一个松动的牙齿可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当血管瘤受外界刺激时,可引起血管周围组织炎性反应,患者自觉皮肤发热、肿胀、疼痛,或在病灶表面发生破溃。有血栓或静脉石形成时,也可出现局部疼痛,疼痛往往为一过性,短则,长则数周,以后自行缓解。在受外伤或表面破溃感染时,可引起出血危险。多数海绵状血管瘤是局限性的,少数弥漫地累及大片组织,如四肢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瘤医治中的难点。
小儿混合型血管瘤约占全部血管瘤的15%-20%,以草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同时存在较为多见。小儿混合型血管瘤早期症状形似草莓状血管瘤,容易被当做草莓状血管瘤来对待,但是混合型血管瘤生长速度较快破坏性较大,在短短的时间内,正常组织可以受到严重破坏,以致眼睑、口唇、鼻、耳等组织都被不断扩张的血管瘤组织所覆盖。肿瘤的形态不规则,呈紫红色,易发生溃破,出血、感染、坏死、瘢痕形成。此外肿瘤增大还可以引起一系列继发性问题,眼、耳被遮蔽,口唇肿大等,因而出现呼吸、饮食、视觉、听觉等的功能障碍。
此外,还可发现混合型血管瘤早期把草莓状血管瘤医治后皮下海绵状血管瘤没有得到有效的医治而危机骨质、关节等,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功能障碍。
鲜红斑痣是新生儿较常见的一种血管畸形,在过去传统的分类中,把鲜红斑痣分为毛细血管瘤一类,根据分类法,把鲜红斑痣分为静脉畸形一类。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好发于面、颈和头皮,大多为单侧性,偶为双侧性,有时累及粘膜。损害初起为大小不一或数个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或有效退色,表面平滑。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加深变红,变紫,65%的患者的病灶将逐渐扩张,在40岁前可增厚和出现结节,于创伤后易于出血。鲜红斑痣是无数扩张的毛细血管所组成的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块,属于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病灶面积随身体生长而相应增大,终生不消退。